重點突破耕地及農產品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定量檢測新方法,開發新型實用的污染阻控材料和產品,開展產地環境主要污染物的環境生態行為與機理研究。搭建實驗平臺和野外研究基地,完成實驗室相應的運行機制與規章制度的制訂。
結合重點實驗室承擔各地的耕地土壤質量及農產品協同監測任務、耕地土壤肥力指標檢測任務、農用地土壤詳查有機物檢測任務,重點突破土壤和農產品特征指標的關鍵檢測技術,系統優化現有的檢測技術方法,進行適用性和驗證研究,開發一套適用于南方耕地土壤的檢測方法技術體系。
積極參與農業農村部和生態環境部土壤中多項重金屬和微量元素的標準制修訂或驗證工作,如有效鉬、鈷、鉈等。與農業農村部耕地保護監測中心合作,針對農業領域內土壤標準物質市場供應不足的現狀,參與農業農村部土壤中養分指標、部分微量元素及有效態的國家標準物質研制工作,啟動和初步建立土壤標準物質研制的基礎條件,搭建土壤標準物質研究團隊。
加強研究外聯和對外技術合作,以重金屬為研究對象指標,參與研究重金屬污染生態梯級工程消減與植物強化凈化及其耦合關鍵技術,研發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微生物萃取去除關鍵技術,創建重度污染農田生態梯級工程消減與生物聯合修復技術模式,并在典型重金屬污染農田開展應用示范。 針對湖南省水稻的鎘污染特征,參與研究農田土壤中鎘等重金屬的活性主控因子與調控機理,研發水稻為代表的大宗農作物吸收/累積鎘等重金屬分子控制新技術,研制新型環保型農田重金屬修復產品,并在典型重污染農田開展應用示范。
爭取科研項目1-2項,發表學術論文2-3篇,申報相關技術專利/軟件著作權1項,制定土壤關鍵指標檢測通用技術方法體系1套,研發產地環境污染物檢測新技術1-2項。
制定完善的人才引進及人才培養計劃,培養一支專業技術水平一流、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團隊;引進耕地環境保護和農產品檢測領域專家或博士2名,培養研究生3-4名,開展人員研發和技術培訓50人次以上。
根據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內容,實驗室內設研發部、綜合管理部、技術合作部三個內設部門,其中研發部下設環境檢測技術研發中心、污染生態風險評估中心和污染防控技術中心三個部門。此外,廣電計量下設廣電計量研究院,研究院內設機構環境研究所和農產品食品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作為兩個研究所的研究載體之一,與研究所的工作保持協同。廣電計量(湖南)公司之外的其他8個研究基地作為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分中心,一并參與重點實驗室的研發工作,同時研究方向各有側重。實驗室架構圖詳見附件2。
為重點實驗室建設提供良好的實驗場地和辦公條件,支持重點實驗室運行經費200萬元,儀器設備投入7500萬元,基地基礎建設投入100萬元。
在2018年基礎上,重點開展耕地環境污染物檢測新技術新體系的應用研究,形成系統、完善的檢測技術體系。在土壤重金屬形態標準物質研究方面重點突破,形成一套完善的土壤標準物質研究技術和一支專業的研究團隊。進一步開展耕地污染防控技術和修復效果評價研究,重點開展大田示范應用,爭取形成業界認可、有一定市場推廣價值的防控和修復技術,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
爭取科研項目1-2項,發表學術論文4-5篇,申報相關技術專利/軟件著作權1-2項,研發耕地環境污染物檢測新技術1-2項,建立決策預警體系1套,開發新型污染阻控材料1-2種,研發耕地污染物阻控技術1項,制定相關技術規程1套,建立創新型研究基地1個,實現社會經濟效益100萬。
搭建南方耕地環境污染防控研究開放平臺;培養一流學術水平的學科帶頭人,構建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團隊,保障實驗室課題高效實施。再引進耕地環境保護領域學術帶頭人1名,博士2-3名,培養該研究領域研究生4-6名,開展人員培訓150人次以上。
根據實驗室初期運行情況,優化和完善重點實驗室運行的規章制度;形成一套適應企業發展的實驗室運行機制與規章制度體系,并運用于重點實驗室的日常管理中。
結合重點實驗室承擔各地的耕地土壤質量及農產品協同監測任務、耕地土壤肥力指標檢測任務、農用地土壤詳查有機物檢測任務,重點突破土壤和農產品特征指標的關鍵檢測技術,系統優化現有的檢測技術方法,進行適用性和驗證研究,開發一套適用于南方耕地土壤的檢測方法技術體系。
在前兩年實驗室建設及項目研究基礎上,2020年重點在產地環境污染物檢測技術的標準化及系統化、適用性評估及應用研究方面形成集中成果產出,為耕地環境污染防控提供精準、高效的成套檢測技術。在耕地污染物生態風險評估方面將建立耕地環境污染物風險評估與預警體系,構建耕地污染物阻控技術技術規程。建立創新型研究基地及環境修復示范工程,成為在耕地環境保護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科研平臺。重點推進產學研合作,在市場上重點商業推廣研發的阻控新技術,促進科研成果商業化。
爭取科技項目1-2項,發表學術論文4-6篇,申報相關技術專利/軟件著作權2-3件,研發耕地污染物阻控技術1項,開發新型污染阻控材料1-2種,建立耕地環境污染修復及效果評估示范工程1-2個,構建耕地污染修復效果評價體系1套,制定相關技術規程1套,實現社會經濟效益300萬。
再引進耕地環境保護領域專家或博士2-3名,培養該研究領域研究生4-6名,開展人員培訓300人次以上。打造一支在耕地污染防控領域具有影響力科研團隊,培養一批業務精湛的科研和專業技術人員。
提供實驗室運行經費200萬元,儀器設備和場地技改投入7000萬,田間示范基地建設2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