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先鋒:張蘭蘭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工作職務:檢測綜合黨支部書記、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主要事跡:
2016年加入廣電計量,致力于產品有害物質檢測技術研究,牽頭承接各類研發項目24項,協助制定企業標準9項,申請專利20多項,發表研究論文30多篇,通過推動技術成果轉化實現企業收入逾數千萬元。
獲獎情況:
帶領團隊潛心科研創新,研發項目先后獲得中國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特等獎、廣東省職工“五小”創新成果創新獎、廣州市職工“五小”一等獎等國家、省、市級榮譽。憑著突出貢獻,個人連續獲得廣東省企業創新達人、制造業當家羊城花旦、廣州市總工會會員“創新星”等殊榮,并入選廣州市“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
填補空白
做軌道交通綠色發展的沖鋒者
2016年張蘭蘭剛加入公司,恰逢廣電計量承接某軌道主機廠的車輛環保研究項目,面對標準缺失、方法無門、資料匱乏等困難,張蘭蘭主動擔當開路先鋒,就近在天津實驗室駐點兩個月鉆研攻關,力爭將該項目打造成范本和標桿。期間,為了不影響客戶生產進度,她和團隊常常是凌晨2點踏著星光出發,每天開展持續長達12個小時的采樣工作,整整堅持了十多個日夜,直至采樣工作全部順利完成。
通過各種途徑查閱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資料信息后,張蘭蘭與團隊充分交流,刻苦攻關,經過不懈努力,終于成功為軌道交通行業建立了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方法,并提出適宜的管控要求,填補了該領域的技術空白。
“這個項目的圓滿完成,讓公司在軌道交通綠色環保管控方面迅速樹立技術口碑,獲得多家主機廠的認可。此后,我們陸續承接了20多個相關科研項目,為推動軌道交通行業的綠色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張蘭蘭說。

張蘭蘭(右)沖在技術研究一線
開拓進取
做“技術引領市場”的踐行者
一直以來,廣電計量始終堅持“技術引領市場”戰略,持續推動科研創新緊密結合戰略性行業發展需求,以核心技術贏得市場優勢,以專業技術引領市場拓展。張蘭蘭深知,技術創新要應用在生產實際,才能結出“市場之花”。
“隨著軌道交通日益成為大眾出行的重要選擇,車內氣味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影響乘客搭乘體驗的關鍵因素。”張蘭蘭介紹,在軌道車輛車內氣味溯源中,影響車內空氣最明顯的因素是氣味,氣味定性比較常見,但氣味物質定量分析缺乏相關方法。“氣味物質定量與定性分析同等重要。若研究出相關方法,就能成功填補這個領域空白,有效解決檢測中遇到的實際技術問題。”
就此,張蘭蘭帶領團隊開展專項研究,結合主觀的聞味道和客觀的儀器分析,建立起對單一氣味物質進行氣味評價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這一研究成果解決了實際檢測業務中存在的痛點和瓶頸,并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在此基礎上,公司先后與汽車、軌道、跑道等行業的客戶簽訂多個氣味研究項目,大大拓展了公司的業務領域和業務方向,形成公司全新的業務增長點。
張蘭蘭(右一)與團隊進行頭腦風暴
闖開新篇
做國產大飛機綠色發展的引領者
隨著中國航空工業飛速發展,航空材料的綠色環保性日益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尤其是歐美對航空產品中禁用和限用物質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嚴格的管控要求,而我國在航空用材料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基礎也較為薄弱,特別是在禁限用物質管控領域,不論是標準還是技術規范都較為欠缺。
針對禁限用物質種類繁多且結構復雜,常規分類檢測方式難以奏效的難題,張蘭蘭帶領團隊向著“卡脖子”核心檢測技術發起沖鋒,成功開發了基于質譜特征性碎片離子的定性定量分析技術,創新構建了一套快速高效的檢測方法,解決了航空產品及其供應鏈所涉及的禁限用物質清單管控物質無相應檢測方法的難題。
“該檢測方法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我國航空產品禁限用物質的管控提供技術依據,助力我國航空產品產業鏈的技術升級,加速實現向乘客提供綠色、環保、舒適體驗服務的愿景,為‘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轉變貢獻了廣電計量力量。”張蘭蘭自豪地說。
截至2023年12月,張蘭蘭工作團隊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已申請20多項發明專利,其中11項已獲授權,項目成果不僅廣泛應用于廣電計量各實驗室,相關產值已超數千萬元,還因其創新性獲得中國職工技術協會頒發的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特等獎,充分展現出團隊的創新實力和社會價值。
張蘭蘭(右)作為團隊代表上臺領獎
值此廣州數字科技集團發力打造
生態融合型數字科技領軍企業之際
張蘭蘭表示
她和團隊將緊跟集團戰略目標
持續深耕環保健康領域創新
向新而行
厚植新質生產力
用數字科技賦能環保產業發展
以技術創新之力
為綠色中國貢獻力量!